據(jù)中國之聲《全球華語廣播網(wǎng)》報道,最近,安徽省舉行“遺體器官捐獻紀念日”,記者了解到這樣一個數(shù)字:從2002年安徽省成立“遺體器官捐獻接收站”至今,13年來,成功實現(xiàn)捐獻僅322例,這一數(shù)字遠遠無法滿足目前的醫(yī)療救治和醫(yī)學(xué)研究的需要。
安徽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湯常榮:衛(wèi)生部的數(shù)據(jù),應(yīng)該是30:1,30個等待者中只有一個能獲得這個器官。以角膜捐獻為例,我們國家的角膜捐獻跟斯里蘭卡這樣一個小國家來比的話,我們差的是非常的遠的。斯里蘭卡的國家的公民就是每一個人逝世以后都捐獻角膜,而我們國家不是,我們需要角膜移植的這個病人長期得不到角膜,而處于失明的狀態(tài)。
按理說,器官捐獻捐出的是生命的禮物,是贈予他人生的希望,為什么“好事難以促成”呢?記者在街頭隨機采訪了一些市民:
市民:老一輩的肯定不行,觀念肯定改變不了,他就感覺這人要完整一些。如果把這些器官捐獻那些需要的人,去救他們的命。那是可以的,但是具體怎么操作到哪里去填表、哪里去領(lǐng)表,好多人還是不知道的。
市民對很多問題還是比較迷惑,那除了受傳統(tǒng)觀念制約,醫(yī)療資源不足、沒有法律制度保障等諸多因素,也影響了遺體捐獻這一大愛之舉。安徽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湯常榮認為,讓紅十字和醫(yī)院雙方保持信息通暢,才能將潛在捐獻者納入到捐獻平臺中來。
那么,其他國家在遺體捐獻領(lǐng)域有哪些可資借鑒的經(jīng)驗?zāi)??遺體捐獻,在西班牙、芬蘭、意大利、法國、奧地利等國,都采取“預(yù)先默認同意”制度,也就是說,所有公民都被視為器官捐獻者,除非其本人“生前表達過反對的意見”。
在澳大利亞,公民考取駕照的時候,將會選擇“是否愿意在出現(xiàn)交通意外時捐獻器官”,大約80%的駕照持有者,都是愿意簽署捐獻書,但最終的捐獻行為,還取決于身故人家屬的意見?!度蛉A語廣播網(wǎng)》駐澳大利亞特約觀察員胡方介紹;
胡方:在澳大利亞各個州,申請駕照的時候會有專門的選項詢問,是否愿意在出現(xiàn)交通意外亡故的時候捐獻遺體器官,澳大利亞人愿意或者有意向捐獻遺體器官的比例人數(shù)高達80%,實際上最終實現(xiàn)遺體器官捐獻的比例會低于這一數(shù)字,主要是因為遺體捐獻者,哪怕自己愿意捐獻遺體,而在即將亡故自己無法做出決定的時候,家人有權(quán)否決這一決定。此外,遺體器官捐獻機構(gòu)會向捐獻者家屬和被捐獻者之間提供一個通信的渠道,兩者之間的信件會通過器官捐獻機構(gòu)互相往來,盡管器官捐獻者家屬永遠不知道對方是誰,但是通過一封封的信件,知道自己家人的某一部分仍然在某一個健康的人身體當(dāng)中存活,這多少也是一種安慰。
在德國,人體器官捐獻的所有操作細節(jié),都必須嚴格依據(jù)1997年頒布的《器官捐獻法》來實施。而目前,有10%左右的德國人簽署了死后捐獻器官的意向書?!度蛉A語廣播網(wǎng)》駐德國特約觀察員薛成俊介紹說:
薛成俊:德國于1997年12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了人體器官捐獻法,并于2007年和2013年先后兩次做了修改補充。對所有涉及器官捐獻的活動做了細致的規(guī)范,如器官捐獻者、器官受捐者以及器官的移植在什么情況下可以進行器官捐獻等等,都必須嚴格按照器官捐獻法進行。在德國只有10%左右的人簽署了死后器官捐獻聲明,院方可以根據(jù)死者生前的意愿實施捐獻手術(shù),如果說死者生前沒有明確表示過,是否捐獻自己的器官,那么必須征得家人的同意才能進行器官捐獻,而目前60%的德國人會同意捐獻已故親人的器官。
美國建有器官獲取與移植網(wǎng)絡(luò),最大程度上保證器官捐獻不受地域條件的影響;同時,患者等待人體器官的排序也是公開的,并接受公眾監(jiān)督。《全球華語廣播網(wǎng)》駐美國特約觀察員龐哲說:
龐哲:美國民眾捐獻器官是非常普遍的事情,從剛剛出生的嬰兒到90歲的高齡老人,都有捐獻器官的案例。每個網(wǎng)絡(luò)的器官捐獻知識和報名體系非常完善,在民眾中凡是有意捐獻者都會在多方的協(xié)助下成功捐獻,而且有的州為了鼓掌捐獻者,還通過了對捐獻的家庭提供資助的法律,例如濱州,法律規(guī)定,在家屬前往捐獻的程序當(dāng)中,提供價值300美元的食宿補助,以及3千美元的安葬費用。反對者認為,這種鼓勵會導(dǎo)致貧窮家庭踴躍捐獻,因為這些費用對富人來說,沒有什么推動力,對平民的利益造成了不公平的結(jié)果。
從今年開始,我國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,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獻,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。我們也希望能有更多愛心人士加入到器官遺體捐獻隊伍中來,為患者帶來生的希望。任芳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