鮑玉翠
人物簡介:鮑玉翠,女,1973年4月出生,孝老愛親好人,來安縣汊河鎮(zhèn)張堡村村民。
事跡簡介:多年來,鮑玉翠心懷一顆感恩的心和公婆相處,和愛人相守,和孩子共同成長,她辭去工廠穩(wěn)定的工作,一邊幫助家人打理農(nóng)活,一邊擔起了照顧家庭的重任,擠出時間為公婆洗衣、做飯、陪老人說話、娛樂。在公公半身不遂一年來,她堅持端水送藥,陪公公練習走路、精心伺候,用實際行動演繹著“百善孝為先”這句老話。
正文:
鮑玉翠是一個平凡的農(nóng)家媳婦,結婚后,為了更好地照顧家里的老人,她辭去工廠穩(wěn)定的工作,一邊幫助家人打理農(nóng)活,一邊悉心照顧公公婆婆,家庭相處得十分和睦。二十多年來,從沒有與公公婆婆高聲說過話,更沒有和他們紅過臉,說起這個兒媳婦,兩位老人也是高興得合不攏嘴,一個勁說好。
柔弱的身體,挑起家庭的重擔
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。成家后,鮑玉翠用實際行動踐行中華美德,用真誠和關愛獲得老人的認可?;楹?,她就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。由于公婆年紀較大,身體行動不便,且婆婆患有關節(jié)炎,手腳腫脹不能干體力活,她便擔起了照顧家庭的重任。農(nóng)忙之余,她總要擠出時間為公婆洗衣、做飯、陪老人說話、娛樂。婆婆比較愛嘮叨,鮑玉翠總是心平氣和地和老人聊天,講故事逗她開心。在生活日常開支上,她盡可能地合理安排,克勤克儉,該花的必須花,不該花的從不浪費。當老人頭痛腦熱時,她都會第一時間帶他們去醫(yī)院看病拿藥。平時,她很注意老人的心理需求,閑時陪他們說說話回憶回憶以前的事情,給他們講解電視中的新聞,并買來古裝戲、現(xiàn)代戲光碟豐富他們的生活,通過看電視、聊天溝通,老人們的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。二十多年來,不論是照顧公婆,還是挑起家庭重擔,她都毫無怨言,微笑面對,盡可能地為家人營造溫暖溫馨的家庭環(huán)境。當面對別人的稱贊時,她總是淡淡地說:“我只是在盡兒媳、妻子、母親的職責”。鮑玉翠沒有感天動地的事跡,沒有感人肺腑的表白,她只是做著她認為應該做的事。
孝敬公婆,體貼入微,孝在堅持中凸顯厚重
幾年前,八十幾歲的公公突患腦梗塞導致半身不遂,由于婆婆的身體也不是很好,照顧公公的擔子全部落在了她的肩上,但她沒有任何怨言,只是每天起得更早,每晚睡得更遲了。除了洗衣做飯、端水送藥外,鮑玉翠為了讓公公更好地恢復身體,她堅持扶公公在院子里練習走路,由于公公身材高大,每次練習完走路,鮑玉翠都累得滿頭大汗、腰酸背疼的,但她從不叫一聲苦,依舊風雨無阻陪著公公練習。常言說“久病床前無孝子”,但公公在床上躺了一年,她堅持為公公梳頭、理發(fā)、捶背,剪指甲,精心伺候,從不厭煩。為了迎合老人家的口味,家里做飯一般都是以清淡、軟糯、營養(yǎng)為主,方便老人食用。提起鮑玉翠,兩位老人贊不絕口:兒子在外工作,家里的農(nóng)活家務活都是她一人包了,還要伺候我們兩個,碰到這么好的兒媳婦是我倆的福氣呀。鮑玉翠卻表示公公婆婆就是我的父母,我只是做了一個女兒應該做的。
明事理,識大體,處理好家庭關系
公公一家是個大家庭,人多事多,但她始終秉承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的原則,嚴于律己,寬以待人,熱情對待大家庭的每一個成員,遇事跑前跑后忙里忙外,多年來大家都相處的和和睦睦。在與兩位老人朝夕相處中,她從來沒有紅過臉,即使在某些意見上有分歧,也總是她讓著老人。在與妯娌相處過程中,她很注意對兩位嫂子的態(tài)度,逢年過節(jié)一家人歡聚一堂時,她也總是親自下廚做一大桌子菜,全家大人小孩,盡享天倫之樂。雖說一頓飯下來,累得腰酸脖子疼,但她覺得自己的付出換來了全家人的快樂很是值得。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,她總是教育孩子們要孝敬老人,兩個孩子有好吃的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爺爺奶奶,爺爺奶奶舍不得吃就硬塞給他們。二十多年來,她明事理,識大體,處理好家庭關系,和公婆、妯娌、丈夫、兒女相處的日子和諧美滿,令人羨慕。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